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招生培养介绍
一、人工智能学院介绍
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0年9月,设有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及语言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821人。学院构建了以人工智能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系、数字媒体技术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为核心的教学科研体系,并依托语言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从2026年开始招收语言理解与智能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致力于培养兼具语言学理论基础、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和国际学术视野的“AI+语言”和“语言+AI”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教职工4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55%,博士占比50%。拥有吉林省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教学名师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人次,多位教师在国家级学会、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担任职务。学院建有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公共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语言大数据处理与应用实验室、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等省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并拥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创新工作室、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实践场所,与科大讯飞、吉林凤凰网、吉林省净发数字有限公司等百余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自2023年以来,学院教师团队立项省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51项,已结项23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及EI收录22篇;获专利与软件著作权28项;出版教材、专著6部,荣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5项。同时,学院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名师工作室、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了多门省级金课和校级一流课程。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学生立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项、大创项目34项,发表论文24篇(EI收录16篇),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4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16项,荣获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38项,充分展现了学院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英语语言文学(语言理解与智能处理)专业
2026年,人工智能学院依托语言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招收英语语言文学(语言理解与智能处理)专业方向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英语语言文学(语言理解与智能处理)专业方向面向国家语言战略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沿,聚焦多语言、多模态、多场景的智能语言服务需求,凝练“语言+AI”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融合语言学、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理论基础,能够从事语言理解与处理、语言知识工程、智能翻译技术研究及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方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品德良好,具有科学精神、合作意识与学术诚信。
2.掌握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及认知科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方法,具备开展语言智能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的能力。
3.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够阅读、翻译本学科相关外文文献,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与专业表达能力。
4.能够运用主流编程语言与深度学习平台,开展语言资源构建与分析、知识表示与建模、语言模型训练与调试、智能翻译技术及应用等工程实践。
5.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能够胜任语言智能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创新应用等工作。
(二)培养特色
本专业方向采取“理论固基-科研实践—学术交流—创新应用”的培养模式,将语言理论与智能技术的探索和创新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实行“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具体举措如下:
1.语言与数智课程体系交叉融合。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急需,探索语言学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培养“语言+AI”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 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并重。既重视语言学、认知科学等基础理论教学,又重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方法训练,指导研究生参加语料分析与处理、知识资源建设、语言智能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科研实践,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教学模式多元化。采用研讨式、项目驱动式、案例分析、双语课堂、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批判思维与团队协作。
4. 产学研联合育人、协同创新。与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优势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组织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实习实训,参与语言服务实践与语言智能技术攻关,共育创新人才,协同创新发展。
(三)师资队伍
1.学位点/专业领域师资队伍
吉林外国语大学具有一支学科交叉融合、梯队结构合理、产学研协同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为英语语言文学(语言理解与智能处理)专业方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本专业方向教学团队依托吉林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和语言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校内导师共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6%,具有“语言+AI”学科背景的教师占比近80%,形成以资深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博士为骨干的合理梯队。此外,多名成员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熟悉语言理解与智能处理国际学术前沿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
2.校内导师代表
张克亮: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计算语言学、机器翻译、知识工程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然语言理解专委会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机器翻译专委会委员,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知识组织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长期从事计算语言学与语言信息处理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90余篇,获批软件著作权7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及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李英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编、参编出版教材9部(其中“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出版专著、译著、词典16部,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0余篇,荣获吉林省“三育人”成果奖、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个人、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省级领军人才、吉林省第十六批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吉林省教学名师。
梁燕: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
主持国家级、省级项目15项,参与20余项,主编教材11部、参编3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级、省级奖项30余项,指导学生在专业竞赛中获奖30余项,荣获吉林省本科教学名师、省拔尖创新人才、省领军人才等荣誉,为省级一流课程及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李玲: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
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与华为、Google、中国移动等开展产学研合作3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SCI/EI检索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8项,以参加人身份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李思维: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技术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首席专家,国际信息、媒体与工程联合会技术程序委员会副主席,吉林省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7项,出版、主编教材11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吉林省优秀电教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王智岩: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吉林省计算机设计大赛评委。长期从事语言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2项,横向项目10余项,出版教材、编著2部(套),发表中英文论文1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5项,获省级以上学生竞赛优秀指导教师4项,获评吉林省E类人才(青年后备人才)
宋小华: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知识表示与推理
吉林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高校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理事,吉林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获评吉林省领军人才。
陈佳慧,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翻译技术
主持科研项目12项(含4项省级课题),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十余项,获得科研类奖项10项(省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高等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项等),参与出版专著、译著3部,公开发表论文28篇,获评吉林省E类人才(青年后备人才)。
刁慧莹,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2部高等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四)科研平台
研究生在校期间,依托教科研项目完成校内科研实践,依托实习基地完成校外研习。本专业方向拥有以下三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条件支撑:
1.语言大数据处理与应用实验室
语言大数据处理与应用实验室是吉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我校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省级平台。实验室组建了一支由语言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背景教师组成的交叉研究团队。围绕语言资源建设开发与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多语言机器翻译、多模态内容理解等方向,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实验室以“融合创新、协同育人”为理念,构建“科研一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积极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打造面向国家语言治理、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和智能语言服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国家语言战略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
2.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
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是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立项建设的“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由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和科大讯飞合作共建。实验室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聚焦语言语音智能处理核心技术与工程实践,致力于打造语言科技创新与应用服务一体化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实验室重点围绕语言资源建设与开发、多语言处理技术、机器翻译、智能问答、文本生成等方向开展研究,面向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技术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
3.东北亚舆情大数据监测与分析实验室
东北亚舆情大数据监测与分析实验室是吉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服务对外开放国家战略和吉林省“一主六双”区域发展战略。实验室聚焦东北亚中、日、俄、韩、朝、蒙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汉、英、俄、日、朝、蒙六种语言舆情语料库,研究热点话题发现、跟踪、推送智能技术,服务政府决策和相关产业发展。
(五)特色课程
普通语言学、形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研究与应用、语料库技术与应用、大语言模型技术与应用、机器翻译等。
(六)考试科目情况
吉林外国语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
培养学院 |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
初试科目 |
复试科目 |
加试科目 (同等学力考生) |
0502外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硕士,学制3年】 |
人工智能学院 |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语言理解与智能处理)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241法语自命题242德语自命题243西班牙语自命题244朝鲜语自命题 ③619语言学基础 ④869计算机基础 |
①综合面试 ②计算语言学基础 |
①综合英语 ②程序设计基础 |
(七)联系方式
英语语言文学(语言理解与智能处理)研究生招生咨询QQ群:588968809

英语语言文学(语言理解与智能处理)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84569938
研究生院网址:http://yjsy.jisu.edu.cn/
研究生院公众号 
研究生院咨询电话:0431-84565032